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大唐理工学院第320节(1 / 2)





  庞德公公上前,吊着嗓子,用特殊韵味的尖锐嗓音唱道,“今科仕子进礼。”

  一群人这才回过神。

  一堆仕子也懵逼地进入他们进殿前教授的正规程序中。

  一群仕子开始行礼,有些不怎么整齐,毕竟是进殿前临时学的,李世民也不甚在意,因为以前也这样。

  似乎,所有事情都进入了正轨中。

  但……李世民嘴角却直接抽了起来,越抽越快。

  为什么?

  因为一个小逗比正在一个劲给他眨眼睛,还用手指偷偷比了一个二,陛下,看这里,我是第二名第二名,该轮到问我了。

  李治看着李拾遗居然给他父皇做小动作,整个人都惊呆了,原来你是这样的李拾遗。

  想了想,李拾遗能偷偷告诉父皇他是第二名,自己怎么办?自己得将脚都抬起来,才能告诉父皇自己第几名。

  不对不对,这样子太丢人了,看看李拾遗现在这个样子,他都觉得脸红。

  李世民看着三个小逗比,所以说,事隔十多年,他大唐又要多三个小官员?

  李世民都有点恍惚,当初徐家子上朝的样子他还历历在目,偷偷靠在柱子上打瞌睡,偷偷往嘴巴里面塞东西,真以为他看不到?他不过是因为,自己封的官,哪怕每天心里都凉哇凉哇的,也得看下去。

  不过,徐家子有个好处,他至少上朝的时候没出什么大的幺蛾子,规规矩矩的一个小大人。

  李世民又看看殿上的三个小逗比,怎么看都不像有当初徐家子稳重的样子,他都可以想象,以后朝堂上会是个怎么精彩的样子。

  李世民都忍不住捂了捂头疼的脑袋,怎么这皇帝越当越……疲惫了。

  朝上一些老臣也是一脸的古怪,想当初徐家子上朝的时候,每天的乐趣就是和他们行礼打招呼,因为按照礼仪,别人行礼,他们就得回礼,只是和一个四岁小孩子互相行礼,互相称一声大人,当时可是他们这些老臣的噩梦。

  一群老臣心道,噩梦该不会又要开始了吧,不过,科举入仕,这些人很多都是要发放到外地为官的,希望陛下一定要体谅他们这些老臣脆弱的心脏啊。

  其实李世民也在想这个问题,要不眼不见心不烦,让他们去地方上为官?

  但一想到这么点大去作地方官,李世民怎么也不忍心祸害了当地百姓,还是留在他眼皮子底下培养培养吧。

  李世民叹了一口气,心好累。

  下面那个小逗比,还在一个劲给他挤眉弄眼的,生怕看不见似的。

  李世民正了正身,心里再苦,也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不是,看他表现出一代明君的样子,年纪小怎么了?别人是通过科举考试堂堂正正进来的,谁敢说闲话,而且大唐屡屡出现这等人才,不正说明大唐如日中天,这是祥兆。

  不管别人信不信,反正李世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。

  李世民一脸圣明的指向李拾遗小逗比,“你且上前回话。”

  在仕子面圣过程中,被陛下点名询问,是天大的恩宠。

  李拾遗开心了,他还以为陛下看不到他的小动作。

  小腿一摆,八字腿一迈,看得一群大臣胡子都差点给扯掉了,妈呀,以后真得和这样的小逗比同朝为官了。

  李拾遗扬着小脑袋上前,他哪里知道金殿上的规矩,反正徐家村舞台剧那些大官都是这样的,他有样学样。

  李世民也是嘴角一抽,怎么看这小逗比以后也不是省油的灯,以后他估计得操碎了心。

  李拾遗说道,“学生李拾遗,科举考试第二名。”

  众人:“……”

  倒是有几个大臣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,李世民也是如此,说道,“

  那首天上白玉京,十二楼五城。

  仙人抚我顶,结发受长生……可是你所作。”

  李拾遗答道,“正是。”

  殿上引起了小小的轰动,“他就是那个李拾遗?没想到诗传长安的居然是他,年龄也太小的吧,传闻中的李拾遗是个酒鬼啊。”

  李拾遗小脑袋一扬,“诗词不过是我的副业,喝酒只是我的乐趣,其实我擅长实策,陛下,你该问我的实策了。”

  众人:“……”

  李世民心道,完了,完全没有以前徐家子的谦逊啊,这就是个惹事精,以后的朝堂估计热闹了,李世民突然有些怀恋徐家子的好处了。

  李世民心里苦得跟喝了黄瓜汁一样,狠狠地看了一眼房玄龄,都是你排的名次。

  房玄龄也有点尴尬,这不是因为使用了糊名制嘛,他哪里知道文章后面的人什么样子。

  李世民看向李拾遗,“既然如此,说说你的实策,也让大家心服口服。”

  这样的小逗比,别说仕子们可能不服,朝上百官恐怕心里也有意见,李世民现在要做的就是,让所有人知道虽然名额是他特许的,但本事却是别人自己的,只有这样才能堵住悠悠之口,不落下话柄。

  李拾遗说道,“我科举上写的实策,乃是富民之策。”

  妈呀,怎么徐家子学院出来的口气都这么大,富民之策这可是丞相们的事情,可现在说话的是一个小童啊,徐家子的学院教出来的都是些什么妖怪。

  李拾遗继续道,“大家都知道,我大唐耕地稀少,但我要说的是,耕地稀少并非是因为我大唐土地稀少,而是山川峻岭太多,不适合开垦,不过,我这里有一梯田之法,却能将这些没有利用起来的土地都开垦成良田,在配合水车,哪怕地势过高,也能十分方便的进行灌溉……”

  李拾遗一句一句的讲着他的梯田之法,和水车灌溉的概念,心里却在想,周胜男那个实策,不过是解决军队的问题,相比大唐百姓,军队才多少人,他这个实策却是涉及天下百姓的利益,是民生之策。

  大唐以农为主,每每涉及民生之策都是重中之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