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7章看月亮





  一路上释雪花和孙元化聊的异常热烈,两人的共同话题是筑城和大炮。释雪花特地把徐铮设计的棱堡草图和后装炮拿了出来,最后孙元化干脆和释雪花共坐一车,两个人一起参详。

  孙元化道:“释兄,令师的思想简直是鬼斧神工,你看这棱堡,攻防一体,简直是固如金汤。特别是这个‘水泥’和‘钢筋’,真是太神奇了!若是昔日我在辽东筑城之后有次利器,焉愁建奴来袭!真是可惜!”

  释雪花笑了笑,道:“此物的确神奇,我曾现场看过,先生弄了些石灰黏土碎瓷片等最为常见的东西,经过煅烧之后,用来砌墙,几日功夫,竟然能坚硬如石,真是太神奇了。后来先生说这个东西名叫‘水泥’,用来筑城最为便利,如果其中能够掺杂铁筋,钢筋,可经百年风吹雨打不倒!”

  孙元化的眼睛直发光,恨不得把配方抢过来,据为己有。释雪花见孙元化如此表现,微微一笑,打趣道:“莫非初阳兄打算强抢不成?”

  孙元化老脸张红,嘴里嘟囔了半天,才感叹道:“此真乃神物也!”

  释雪花贼笑道:“先生所知道的东西多着去呢,更何况,这配方如此简单,凭初阳兄的举人记性,难道还愁记不全么!”

  孙元化气鼓鼓半天,方说道:“释兄,你说这读书做官有和用处?我等十年寒窗苦读,一朝为官,本想利国利民,但谁知权阉当道,满朝朱紫党同伐异,真心为国者寥寥无几,读书还有何用!”

  释雪花沉思了下,回答道:“初阳兄,读书乃开启智慧,明白道理,非为谋一官半职也!于读书人中选取佼佼者出仕此乃国家政策,也是合情合理,但选拔官吏的前提一定要掌握好,古语云:品学兼优。由此可见,‘品’尚在‘学’之前,有‘品’无学者再不济是个庸官;若有‘学’无‘品’者轻则鱼肉百姓,重则祸国殃民。倘若朝廷选拔官吏不能照此而行,那么长久下去只怕‘臣非臣’,‘君非君’,‘国’非‘国’喽!”

  孙元化一挑大拇指,赞道:“释兄真乃快言快语,深得我心深得我心!”

  马利一路上基本没说话,大多数待在马车上用看书打发时间。

  徐铮确如释雪花所言般,在倒腾炼钢炉。原因是自从上次铸造青铜之后,高炉就停在那里,没排上任何用场。

  本着不浪费的原则,徐铮开始琢磨炼钢高炉,后世关于炼钢的技术很多,但是大多依靠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,也就是目前根本没有条件实现。

  徐铮在反复考量之后,选取了最为简单的炼钢技术:转炉底吹技术。由于转炉改造的难度过大,最后折中成立炉底吹炼钢。

  徐铮拿着黑炭,在高炉的基础部位划了几个圈圈,然后让工人们打通,最后又又在助风口安放了一台由传动轴连接的青铜风扇,一切准备就绪之后,交代工匠们添加铁矿石,然后鼓风吹火,开始炼钢。

  在蒸汽轮机的带动下,青铜风扇发出呜呜的声音,吹的高炉下年的火焰从暗红到深红、橘红、金橘、金黄、金百,最后竟然达到了纯白色。高炉中的铁矿石和焦炭迅速融化,最后从出料口流到事先挖好的池子中。徐铮看着眼前不断翻腾的铁水,略微摇了摇头,还是缺乏脱氧剂啊!这样炼出来的钢,只怕用处不大。

  铁剑们纷纷围在旁边,七嘴八舌的议论道:“这就出铁啦,竟然不用放石灰?”

  “是啊,人家不都说用柳木棒拌和吗?”

  “我也听人说过炼铁,但是这样竟然也能出铁,怪事!”

  等到铁水完全冷却下来,徐铮再次来检查情形如何。事实情况和徐铮估计的差不多,这次炼出的顶多算是“沸腾钢”,而且是质量偏差的那种。简单来说就是钢水在冷却的过程中,由于铁水中的氧气在降温凝固是被排出,氧气汇聚成气泡,排空之后在铁锭内部形成很多细孔。由于细孔容易影响刚才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,从而限制使用范围,属于低等钢,,离徐铮的要求差了许多。

  徐铮曾考虑过着脱氧剂的制作,其中难度最大的是铝。铝的制取不论实验室还是工业生产,大多离不开“三酸两碱”,这对于徐铮来说,难度太高。徐铮反复回忆,思考,看看能否找出一种替代品,但这需要时间。

  “徐公子,徐公子,大镜片磨制成功了!”钱姓师傅跑了过来,向徐铮汇报了这个好消息。

  徐铮忙说:“快领我去看看!”两人来到了磨制镜片的房间,徐铮快步走到桌前,之间桌子上面摆了几组大小不一的凹、凸透镜。徐铮拿起其中一个,仔细地看了看,只见镜面光滑,如同水银一般,曲率也很标准,于是赞叹道:“两位师傅的手艺真是不赖!我很满意!”

  赵姓师傅在一边二话不说收拾工具,徐铮看见了好奇的问:“赵师傅这么忙着收拾家伙干嘛?”

  赵姓师傅回答道:“这不是活已经结束了吗,老汉我收拾收拾准备回去啊!”

  徐铮忙说道:“慢来!我可没有说过活都完成了!”顿了一下,接着说道:“后面我还需要很多镜片,再加上我这里还有不少原料,两位师傅若是不嫌弃,可以继续做下去,工钱好说!”

  钱姓师傅道:“我是无所谓啊,这里的一切我很满意。只要东家不嫌弃我的手艺,我愿意继续做下去!”赵姓师傅也说道:“既如此,我也无话可说,只不过离家有些时日,想归去看看!”

  徐铮想了下,说:“这样,两位师傅在我这里已是待了有段时间了,不如先结算了工钱,回去休息几天,然后回来继续磨制镜片,如何?”

  两人一起点头,道:“如此甚好!”

  徐铮让人把几组镜片搬到自己房间里,开始测量焦距。徐铮采用的是后世常用的“共轭测量法”。这种方法最大的有点在于可以有效避开透镜的指示偏差,从而比较准备的测定透镜的焦距。

  徐铮一共进行了三组测量,经过对比测量结果以后,取了最为精确的数值,然后取出早已备好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的镜架,亲自动手安装,调整好各种数据之后,徐铮让人把望远镜抬了出去,单独安置在一个房间之中。

  看着粗大长长的镜头,从窗户中伸出指向空中,徐铮满意的笑了笑,心里想着等晚上用望远镜观察月亮时候众人吃惊的情形。

  其实这台望远镜,在徐铮看来,简陋的太多,顶多也就比“伽利略望远镜”多了一组透镜而已,而且水晶镜片的光学特性远远赶不上后世的光学玻璃、合成镜片,不论是色差还是像差只能说凑合着使用。但是现在可是大明朝!给观察者带来的冲击是何等之大,徐铮摸了摸望远镜冰凉的铜制境身,摸摸地说道:“你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!”(伽利略在1609年发明望远镜,口径约四厘米左右,邓玉函在1618年带入中国,主要使用者有徐光启等,编制大明历,普通人基本没见过。)

  出来之后,徐铮告诉秀才,晚上组织学员们看月亮。徐秀才一脸纳闷的看着自己的儿子,心道这孩子又怎么了,月亮谁没看过啊,几千年如一日,阴晴圆缺,能有什么看头的!

  心想如此,嘴上仍是答应徐铮,晚饭过后将组织学员前去观看。

  消息灵通的学员们,已经有人知道晚上组织看月亮的事情,消息已经传开了,但是感兴趣的没几个人,月亮么,每个月都能看到呢,干嘛非要今晚看啊!有这个时间,还不如做几道题和背背书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