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3节(1 / 2)





  她是真急着走,都没听玄明的回复,急匆匆地往坊门跑,混入各自归家的人群中,很快就不见了。

  玄明收回目光,落在只舀了一勺的甜豆花上。他仍有些恍惚,迟疑许久,舀了薄薄的一层,缓缓抿入口中。

  第19章 味觉  “我也想他。”

  ……甜。

  仍是甜的,豆花如同乳酪,混着绵软的牛乳香气,在舌尖碾碎时能同时尝出两种截然不同又混合得恰到好处的滋味,末了还有果干的微酸做点缀。但相较从如愿那里咬到的那一口,此时吞下去的味道显得如此寡淡,几乎激不起什么回忆,连那点淡淡的甜味都随着吞咽褪去。

  玄明犹疑着放下勺子,默然坐了片刻,忽然起身,穿过一张张桌子间的重重人影,直走到放着大桶的摊位前。

  他从袖中摸出通宝,声音有些不明显的滞涩:“劳烦来一碗豆花。要甜的。”

  “稍等,马上就来!前边还有几个客人呢,您多担待。”王伯头也不抬,熟练地一勺勺将打底的豆花舀入碗中,熟练而迅捷地加上配料,再递给等着送豆花的妻女。

  等到玄明要的这一碗甜豆花调配好,他想抬头看一眼新来的客人坐哪儿,猛地认出是先前见过的道长,愣了一下,递碗时多了三分笑音,“哟,是您啊,您是喜欢吃甜的?”

  玄明不语,捧起那只碗,轻轻吹散萦绕在上方的热气,舀了一勺放入口中。

  “哎呦,看来您是真喜欢。刚出来还烫着呢,您找张桌子……”王伯真看乐了,转头替玄明找方便落座的桌子,看了一圈却满满当当,他刚坐过的那张都让新来的人占了。王伯又是一声“哎呦”,“真不好意思,这会儿吃豆花的人多,不是我自夸,这街上好这一口的人还真不少。要不您先站着吃会儿?我帮您看着,一有桌子空出来就告诉您。”

  正巧这会儿有一桌客人吃饱离桌,王伯赶紧示意玄明过去,黑白鹤服的道长却只抬眼看他,问出莫名其妙的一句:“敢问,做的每一碗豆花,味道都是一样的吗?”

  王伯愣了一瞬,突然笑出来:“您这问的是什么问题?别说就这么一碗加料调味的豆花,就是西市八珍楼掌勺的大师傅,拿手菜每回做出来也得是一个味道啊,不然不就是骗了为这口滋味来的客人嘛。”

  “不过做生意的最要不得的就是偷奸耍滑,暗地里骗客人,我也实话同您说。点豆花放盐卤那个量全靠手这么一哆嗦,多一点少一点就不太一样,所以前一天和后一天可能有差别。”王伯生性直爽,玄明又是如愿带来的,他毫无保留,“但我敢说,一天之内,由一桶豆花做出来的,只有冷了热了的差别,味道都差不离。”

  他解释完,见先前看好的那桌还空着,赶紧继续劝,“您快去坐着吧,有桌子还要您站着吃,天下没这样的道理……”

  “不必了。”玄明放下碗,藏在袖间的指尖点过桌面,“多谢。”

  他旋即转身,没入逆流而来的人群之中,袖上黑白的鹤纹在最后的霞光里一闪而逝,仿佛仙鹤短暂来游。

  王伯摇摇头,铁勺在不剩多少的桶里搅了搅,送了豆花回来的女童也在看玄明的背影,踮起脚直看到找不着,才说:“怎么走了?下回还会来吗?”

  “来不来的得看你如愿姐姐来不来啊。”王伯手里的勺子一敲桶壁,“去去去,边上玩去,多大点人啊就瞎看男人。”

  女童并不理解这句话里隐藏的调笑意味,“哦”了一声,视线乱转了两下,忽然发现那碗搁置的豆花边上有什么闪烁的东西。

  她捏起来,伸直胳膊给阿耶看:“阿耶,这是什么呀?”

  王伯心道这小丫头就是好奇心重,见什么都问,漫不经心地抬眼,却在看清的瞬间肩背一僵。

  女童圆润的手指间捏着的,是一枚金铢,足铸,北地独孤的纹样在面上若隐若现。

  **

  “……确是鱼骨,但臣不擅辨认,不知究竟是何种鱼的脊骨,或许真有可治骨伤的疗效。臣只能断言,于殿□□内的毒,此骨无益,但也无害。”楼绍细细看了鱼骨很久,甚至蘸了些许抿进嘴里尝过,才谨慎地得出判断,“依殿下的意思,是放入此次的药中,还是做些别的打算?”

  “先放着吧。”独孤明夷想了想,略显迟疑,“我有些别的事想问。”

  楼绍顿时挺直脊背,不苟言笑的脸显得更严肃:“殿下请问。”

  “并非什么大事,随意问问而已,太医令无需紧张。”独孤明夷仍在犹疑该如何开口,毕竟味觉损伤这种事他压根做不出判断,他斟酌着词句,“太医令当知,依太医署的意思,平日上桌的饭食只加细盐……”

  “殿下。”突然有侍从急匆匆地进来,断了他的话,见状,先屈膝告罪,低着头继续先前的报告,“度支刘员外郎和工部孙员外郎求见,两位还都有赠礼。”

  他从袖中取出礼单准备念,独孤明夷却制止他,同时向楼绍稍抬了抬手示意他稍等:“不见。请度支员外郎回去,明日早朝后自会相见;工部员外郎还是去见大理寺卿吧。”

  “明白。”侍从一点头,“那两位员外郎的赠礼,殿下如何处置?”

  “度支员外郎的原样退还;工部员外郎的拨去工部,算作修整京郊、安抚老人的财款。”独孤明夷淡淡地说,“不止此次京郊,先前各次工程中,吞了多少,都让他给我原原本本地吐出来。”

  “是。奴告退。”侍从再次屈膝,这次是悄无声息地退出去。

  楼绍正想开口接上先前被中断的话,另有一个侍从进来,依旧是低头报告政事。独孤明夷则耐心地听着,适时做出回应。

  一个接一个,有些棘手,有些则随口就能做出回复,耗了大约半个时辰,才到最后一封。

  报告最后一件的是个生脸的内侍,也不多说话,先按着礼单念了一大串,另取出一卷丝帛:“陛下有令,端午将至玄都观为国为民祈福,委托摄政王安排,勿延期,勿生事端。”

  独孤明夷双手接过由中书省代写的圣旨,恭谨地低头:“臣领旨。”

  圣旨一脱手,内侍哪儿敢受这个礼,连忙把头压得更低,膝盖也弯下去,半晌才直起来:“旨意已传,还请殿下妥善安排,奴婢告退。”

  “辛苦。”

  内侍仍低着头,匆匆地倒退着出去,给楼绍抓住空隙的机会:“殿下先前,想问的是什么?”

  “……琐事而已。”眼下是四月末,距离端午不到十日,也不知独孤行宁是怎么突然冒出来的想法。仅和内侍算不上交谈的这么片刻,独孤明夷已经列出了该依次完成的事项,正在想可能遇上的麻烦,只觉得头隐隐作痛。

  相比之下,味觉上似是而非的损伤实在算不得什么,他微微皱眉,重复一遍,“琐事而已。有劳太医令,请回吧。”

  楼绍沉默片刻,选择不该问的别问:“臣告退。”

  **

  太医令一退就退到了五月初四,次日便是皇帝亲自开口要来祈福的端午节,玄都观并未清场禁入,但来往的人多少都多了些忐忑,祈福时要陪侍的几个小道童更是战战兢兢,一紧张就去擦正殿的供桌,倒是把三清像前的桌子擦得锃亮,进香的人乍一眼还能吓自己一跳。

  玄明却不受这种气氛的侵扰,经太医署长达半月的研究,新服的药改换了药方,难得没什么副作用,只压制毒性,让他能在静室里安然地抄书。

  抄到《道德经》时知常进来送茶,一套茶器放在桌上,却磨磨蹭蹭地不肯走,就在桌边东摸西摸地徘徊。玄明也不看他,硬让他憋得受不了,自己开口:“师兄,元娘子已五日没有来了。”